—— 《中小学生守则》解读
所谓“守则”,拆开来看,“守”即遵守,“则”为规则、准则,合起来就是一个人应该遵守的规范,应该坚守的准则。《中小学生守则》就是中小学生应该遵守的规范,应该坚守的准则。
《中小学生守则(2015年修订版)》习惯被简称为“新版《守则》”。所谓“新版”是与“旧版”相对而言的,“旧版”是指2004年教育部发布的《中小学生守则》(10条)与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(修订)》(20条)和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(修订)》(40条)。
教育部将旧版《守则》和针对小学生、中学生的两个《日常行为规范》合二为一,形成了新版《守则》。新版《守则》共9条,282字,比旧版减少了1条,内容涵盖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。新版《守则》语言高度凝练,表述更加生动。这九条,每一条都是形式整饬,句式一致,因此朗朗上口,便于记忆。每一条都是遵照总分的结构,前面由7个字提纲挈领作概说,后面由若干短句描述具体做法。这九条,实际上还可以简单概括为“三爱”:爱祖国、爱学习、爱劳动;“三讲”:讲法治、讲文明、讲诚信;“三护”:护健康、护安全、护家园。具体一点说:
第一条讲爱国。人生在世,首先要有爱心。《守则》既强调爱国、爱人民,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质。要求我们从小认识、热爱、维护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权,跟党走社会主义道路。
第二条讲勤学。《守则》既强调学习的意义,更强调学习的路径和方法。现代教育以课堂教学模式为主,师生应充分互动,因此要学会思考和提问,这是关键。学习是自已一辈子的事情,要自觉做学习的主人,逐渐使学习成为自身的需要,在探究中把握知识,体会创造。学习即生活,有苦更有乐,所以要养成良好习惯。工业文明以科技为支撑,应该从小养成热爱科学的素养。
第三条讲奉献。《守则》不囿于奉献精神,更要解决好时代发展映在我们身上的问题。家庭环境和过于优越的物质条件,使某些学生自理能力培育受到影响。过于强调智育使我们动手劳动的机会减少。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团队意识、协作精神等都需我们在主动奉献中培养。这些都是时代交给我们的功课。
第四条讲礼仪。礼仪既要在传统的特质舞台上进行,更要有具体内容,让我们从小做起,从身边的事情做起。要以法律为底线,以美德为追求,从排队守秩序、保持公共卫生、爱护公物的细处着手。生活处处是礼仪,这是培养我们素质、约束我们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
第五条讲孝师。《守则》既继承了传统思想中“敬”和“忠”的内涵,又突出了集体意识、协作精神和成员平等观念。因为现代社会是人群高度组织和集中的社会,是我为人人,人人为我的社会。对于父子之间、师生之间,既有生养教育之恩,也有平等共生的意味。我们既要有自我意识,更要懂得如何辩证理解个人发展与社会助推的关系。人与人关系中很重要的一种方式是互相批评,鼓励是教育,批评也是教育,我们也要学会接受批评并完善自我。
第六条讲诚信。诚信是做人做事的根本。这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人的品质的问题,更增加了一层契约视角。现代社会是契约社会,只有从小养成不说谎、不作弊,做到有借有还,有错就改,才能树立诚信意识。使自己的人生征信起点靠前,诚信积分高满。未来进入市场经济社会后,才能善于用契约方式生存发展。
第七条讲健康。《守则》进行了两方面创新:一是除了身体健康外,还进一步关注心理健康,把身心健康作为我们全面发展的基石;二是针对“互联网+”时代的到来,专门提及了文明绿色上网,既要用好这一必要的工具,又要把其对青少年的危害限制到最小。
第八条讲安全。《守则》将安全意识落到具体的生活细节之中,这有利于我们对照实行。除点出了最常见的交通、溺水、火灾安全问题外,还提出了现代社会存在的毒品问题;除了日常安全问题外,还强调要从小培养安全意识,使之具备安全知识、自救能力。
最后一条讲勤俭。《守则》在继承中进一步丰富了勤俭的内容。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角度强调节俭,从构建生态文明的更广阔的视域出发,通过做好自己的事情,为了他人生活创造更好环境;通过做好当前力所能及的事情,为他人谋求福祉。这些具体的要求彰显着可持续发展、科学发展的精神和主张,阐述着现代化育人理念。
总之,新版《守则》更接地气,更符合时代特征,更贴近学生生活,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、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全面而有个性地健康成长。
有了好的 《守则》,要在践行,要在持之以恒的践行中形成良好的习惯。
践行《守则》,养正习惯,首在落细上下功夫,切实记住每一项要求。落细,前提是熟知学习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,知道哪些是必须遵守的,哪些是要坚决摒弃的。以明是非、辨美丑、知善恶,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。新版《守则》共9条,既有原则性要求,如爱党爱国爱人民、明礼守法讲美德、诚实守信有担当等,更提出了具体的、便于我们操作的行为规范,如了解党史国情、上课专心听讲、主动分担家务、自觉礼让排队、虚心接受批评、节粮节水节电等。因此,要从细微处着手,见微知著,逐渐从具体的行为规范中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知,使自已逐步理解富强、民主、文明、和谐作为国家层面价值目标以及自由、平等、公正、法治作为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的深刻内涵,从而将自觉践行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。
次在落小上下功夫,自觉遵守每一条准则。落小,便于践行。新版《守则》既注重以人为本,关注学生的生命安全、身心健康、道德成长;也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,涉及学生的知识学习、劳动实践等领域;更注重价值引领,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与他人、与社会、与国家、与自然的关系。这就要求在“落小”上下功夫,将自已全面发展的要求落到日常学习生活中,从身边小事做起、从一点一滴做起,真正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,进而增强自觉奉行和日常践行的能力。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以《守则》为镜子,做到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时时刻刻提醒自己,努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《守则》规范,努力克服和改正不符合《守则》规范的言行。要重在践行体验,结合升旗仪式、重大节日、重大活动等契机,结合学雷锋、志愿服务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等系列活动,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《守则》践行活动,在实践中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,更好感悟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和要义。行为养成贵在坚持,要持之以恒地在落实每一条准则上下功夫。功到自然成。只要努力践行,就能终成良好习惯。
三在落实上下功夫,把践行《守则》融入自我成长的全过程。落实,才能有效推动成长。《中小学生守则》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,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,包含学生全面发展的方方面面,贯穿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。这就要求在“落实”上下功夫,将《守则》各方面的要求落实到投身于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,融入到自我成长、集体成长的全过程。在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中,自觉强化规则意识、制度约束,处处体现《守则》要求,做到言行一致、知行统一。
“守则”是一个张力十足的价值体系、任务体系、行为体系,洋溢着继承和创新交织的辩证思想。她像一盏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,让我们牢牢把她记在心中,并努力践行,对照去做。在践行中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,使自已得到全面而有个性地健康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