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迈入鼓舞人心的高度量发展阶段,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現代化强国的新征程。面对新理念、新发展、新要求,教育如何与国家发展、民族复兴同问同行?建设好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。
“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”——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,明确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导问和重点要求。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,我国教育进入整体抓质量的新阶段,是教育工作重心的又一次历史性战略转移,高质量成为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要求和衡量标准。会议的召开,释放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信号,吹响了向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、建成教育强国目标进军的号角。
为做好这一历史性战略转移,先从理论上明确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内涵、起点(条件)、主要特征、关键与底线,无疑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要前提。
一、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新时代内涵
从发展本质要求看,高质量基础教育要求必须更为彻底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更为完全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。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,不是个别方面的高质量,更不是围绕分数和升学“内卷化”的高质量,而是面向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主战场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质量发展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终判断标准,在于能否坚持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总体要求,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,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
世界经历百年未有的大变局,我国也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。教育质量的内涵意义变得更加丰富、多样。原有指向于数量、规模的“单数质量”概念开始被摈弃,一种基于过程的包容性强的“复数质量”概念得以确立。大体而言,教育高质量发展至少应包含如下意涵:一是一定的数量规模;二是合理的结构;三是教育均衡发展与公平;四是推动社会进步;五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;六是面向未来的创新趋向。
二、信息化为高质量教育创造了条件与可能
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,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,而是不会使用新技术的人。信念化以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为特征,本质是信息的高度共享。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征是教材多媒化、资源全球化、教学个性化、学习自主化、任务合作化、环境虚拟化和管理自动化。信息化要求教育加快三大改变:一是从封闭转问开放,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,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已的喜好和需求来选择学习资源、学习进度;二是从专有转向共享,学习者拥有了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的丰富在线教育资源;三是从单向…转向交互,师生之间、生生之间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快捷地交流、沟通和反馈。
一站式、智能化、个性化等开放灵活和功能强大的技术,促进了教育观念、学习模式、教育评价等各方面的深刻变革。当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,其观念就要从权威转向民主,意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并开始学习。在线学习、混合式学习让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、任何空间、以任何形式开展学习,强化了学习生活化和终身化。数字化资历证书、电子档案袋、数字成绩单、学分银行的出现,促进了教育评价的变革。翻转课堂、微课、慕课等新型课堂,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。
当前,云计算、移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技术迅速发展,世界开始从信息社会向智能社会转变。教育信息化也从1.0时代进入到2.0的新时代,即以人机交互、协同合作、资源共享为基本特征的智能教育。Al技术、虚拟实验室、教育机器人等新技术方兴未艾,应用前景广阔。
三、公平和个性化,是高质量教育的主要特征
“有教无类”和“因材施教”,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对于教育理想的追寻。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,是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的要求。教育公平的最高境界是差异化公平,即教育的个性化。在教育起点公平、过程公平的基础上,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,帮助每个学生接受最适合自已的个性化教育,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。国际个性化教育协会认为,个性化教育是“为受教育者量身定制教育目标、教育计划、教育培训方法、辅导方案并加以执行”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标志就是在深化改革、促进公平上迈开新步。在高质量教育体系中,教育公平应该是有质量、高质量的公平。没有质量的公平,或者低质量的公平,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。实践证明阅读公平是推进教育公平,进而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路径之一。阅读不仅是增长学识的主要手段,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工具。
实施个性化教育,需要从四个方面着力。一要尊重个体的差异性,学校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,构建个性化的教育环境,开发综合性、多样化、个性化的课程,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;改变过去片面补短、注重扬长的现象。二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,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支配学习资源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,自主把控学习时间,自主理解课程知识,实现个体发展的自我建构和自主发展。三要建构学习中心,汇集优秀课程资源,学生可以打破空问和时间限制,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,在名个学习中心自由选择、主动学习。四要增加评价的多元化,发展个性化评价,重视每个人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与成长。
四、教书育人能力,是高质量教育的关键
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,亟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。
造就这支队伍,一应促进在职教师的有效学习,这就要进一步唤醒、点燃教师的生命和激情,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,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;增强造血功能,提高教师学习能力,让教师学会学习;变浅层次、碎片化学习为深度学习,注重构建知识体系,提升实践、反思能力。
二应针对教师成长,发展三种专业能力。一是专业阅读,强调用知性阅读方法阅读根本书籍。知性阅读强调对书籍的聆听、梳理、批判和选择,旨在通过与书籍的反复对话,将书籍中华有价值的东西吸纳、内化到阅读者的结构之中,从而使原有认知结构得到丰富、优化或者重建。根本书籍是指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,影啊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。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。二是专业写作,强调理解与反思,强调与突践相关联,强调客观呈现,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。主张师生共写随笔;注重案例研究,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。三是专业交往,形成专业发展共同体,站在团队的肩膀上飞翔。
五、身心健康是高质量教育的底线
身心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,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足点。要进一步改进学校体育工作,重视心理健康教育,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,重视师生的幸福完整(目标上指自然生命、社会生命、精神生命即身、心、灵的完整)
六、坚持质量第一,需要着力推动三个方面的变革
1、推动观念变革。高质量教育不是为了达成简单的指标,也不是为了达成单维、平面的发展,更不是片面地提高分数或升学率,而是面向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主战场,促进人的全面发展。
2、推进发展方式变革。从主依靠规模扩张、硬件建设、时间投入、强化考试技能,转问更具生长性和可持续的内涵发展的轨道,深化育人方式的变革、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,优化教育治理体系等。
3、 推动动力变革。从外部推动转向内生发展,从单方面的行政主导转变为上下互动协同驱动创新的新局面,激发基础教育阶段地方政府和学校的办学活力显得愈发关键。
(亚博体彩app资料室)